中国古代的乌托邦
一、大 同
《老 子》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模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十九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三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六十五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墨 子》
墨子主张"兼相爱","爱无差等",倡导"交相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行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墨子·兼爱中》
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于四方、于西土。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彘,天屑临文王慈。是以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此文王之事,则吾今行兼矣。 《墨子·兼爱中》
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墨子·尚贤下》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墨子·尚贤上》
《孟 子》
孟子醉心于井田制,以为方里而井,八家皆私百亩,同养百亩公田,为王道之始;施仁政,申教化礼义,则至王者之治。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孟子·滕文公上》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公孙丑上》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曰:'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孟子·滕文公上》
《庄 子》
庄子以为至德之世当是回归自然,无知无识,少私寡欲,礼义不兴。"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马蹄》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庄子·马蹄》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珠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庄子·胠箧》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庄子·胠箧》
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庄子·山木》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庄子·天地》
《礼 记》
《礼记》提出"大同"与"小康"两种理想社会模式。"大同"即"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小康"则是"天下为家",礼纪是兴。"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昔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 《礼记·礼运》
贾 谊
贾谊针对秦亡教训,提出施仁义、行礼治、省刑法、轻徭赋,使"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新书·过秦论中》
黄帝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然后济东海,入江内,取绿图,西济积石,涉流沙,登于昆仑,于是还归中国,以平天下。天下太平,唯躬道而已。 《新书·修政上》
帝喾曰: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吾慎此而已矣。 《新书·修政上》
仁行而义立,德博而化富,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行,是以德音远也。 《新书·修政上》
《淮南子》
《淮南子》描述的理想社会是使万物各复归其根,浑冥于自然中。
至德之世,甘瞑于溷澖之城,而徙倚于汙漫之宇,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濛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是故圣人呼吸阴阳之气,而群生莫不颙颙然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莫之领理,决离隐密而自成,浑浑苍苍,纯朴未散,旁薄为一,而万物大优,是故虽有羿之知,而无所用之。 《淮南子·俶真训》
古之人,同气于天地,与一世而优游。当此之时,无庆贺之利,刑罚之威,礼义廉耻不设,毁誉仁鄙不立,而万民莫相侵欺暴虐,犹在于混冥之中。 《淮南子·本经训》
古者圣人在上,政教平、仁爱洽,上下同心,君臣辑睦,衣食有余,家给人足,父慈子孝,兄良弟顺,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天下和洽,人得其愿,夫人相乐无所发贶,故圣人为之作乐以和节之。 《淮南子·本经训》
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闇,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忿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孰;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妄搏,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皁;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然犹未及虙戏氏之道也。 《淮南子·览冥训》
(虙戏氏之道)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何则?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淮南子·览冥训》
夫圣人者,不能生时,时至而弗失也。辅佐有能,黜谗佞之端,息巧辩之说,除刻削之法,去烦苛之事,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消知能,修太常,隳肢体,绌聪明,大通混冥,解意释神,漠然若无魂魄,使万物各复归其根,则是所修伏牺氏之迹,而反五帝之道也。 《淮南子·览冥训》
董仲舒
董仲舒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
五帝三皇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谗贼妒嫉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发衔哺而游,不慕富贵,耻恶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虫不螫,猛兽不搏,鸷虫不触。故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四夷传泽而朝,民情至朴而不文。 《春秋繁露·王道》
《太平经》
《太平经》强调人人自有筋力自衣食,智者当苞养愚者,力强者当养力弱者,后生者当养养老者。
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 《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
太者大也,言其积大如天,无有大如天者。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无复不平,比如地居下执平。 《太平经·三和三通》
常言人无贵贱,皆天所生,爱之,慎之,念之,慎勿加所不当为而枉人,侵克非有。 《太平经·有过死谪作为梁诫》
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小内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之。愚人不知,以为终古独为有之,不知乃万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 《太平经·六罪十治诀》
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而不肯力为之,反致饥寒,负其先人之体,而轻休其力。不为力可得衣食,反常自言愁苦饥寒,但常仰多财家,须而后生,罪不可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所以然者,天地乃生,凡财物可以养人者,各当随力聚之。取足而不穷。反休力而不作之自轻,或所求索不和,皆为强取人物,与中和为仇,其罪当死明矣。 《太平经·六罪十治诀》
然智多者当苞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者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与天心不同,故后必凶。 《太平经抄》辛部
张 鲁
张鲁举"五斗米道"以为教,不置长吏,以祭酒为治;作义舍,置义米、义肉以供行者;教民以诚信不欺诈,犯法者三原而后刑。
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县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 《三国志·张鲁传》
鲁既至,行宽惠,以鬼道教,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过多,云鬼病之;其市肆贾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学道未信者,谓之鬼卒,后乃为祭酒。巴汉夷民多便之。其供通限出五斗米,故世谓五米道。 《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
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修业,遂增饰之。教使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上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
阮 籍
阮籍的理想社会是无君无臣、无贵无贱、无富无贫、无欲无求。
昔者天地开辟,万物并生,大者恬其性,细者静其形,阴藏其气,阳发其精。害无所避,利无所争。放之不失,收之不盈。亡不为夭,存不为寿。福无所得,祸无所咎。各从其命,以度相守。明者不以智胜,闇者不以愚败;弱者不以迫畏,强者不以力尽。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保身修性,不违其纪,惟兹若然,故能长久。 《阮籍集·大人先生传》
夫无贵则贱者不怨,无富则贫者不争,各足于身而无所求也。恩泽无所归,则死败无所仇;奇声不作,则耳不易听;淫色不显,则目不改视。耳目不相易改,则无以乱其神矣。此先世之所至止也。 《阮籍集·大人先生传》
嵇 康
嵇康的理想社会是"君臣相忘于上,蒸民家足于下"。
鸿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饱则安寝,饥者求食,怡然鼓腹,不知为至德之世也。若此,则安知仁义之端,礼律之文?《嵇康集·难自然好学论》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通顺,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嵇康集·释私论》
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槁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嵇康集·声无哀乐论》
圣人不得已而临天下,以万物为心,在宥群生,由身以道,与天下同于自得。穆然以无事为业,坦尔以天下为公。虽居君位,飧万国,恬若素士接宾客也。虽建龙旗,服华衮,忽若布衣之在身。故君臣相忘于上,蒸民家足于下。岂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必欲之而不已哉!《嵇康集·答难养生论》
且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岂在于多,欲以贵得哉?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愉无遌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乃富哉?《嵇康集·答难养生论》
郭 象
郭象的理想社会是:"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则失矣。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内外,乃天理自然,岂真人之所为哉?《庄子注》
凡得真性,用其自为者,虽复皂隶,犹不顾毁誉而自安其业,故知与不知,皆自若也。《庄子注》
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矣?今言王德之人,而寄之此山,将明世所无由识,故乃托之于无垠之外,而推之于视听之表耳。《庄子注》
夫尧之无用天下为,亦犹越人之无所用章甫耳。然遗天下者,固天下之所宗。天下虽宗尧,而尧未尝有天下也,故窅然丧之,而常游心于绝冥之竟,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庄子注》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万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观其体化而应务,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则夫游外冥内之道,坦然自明,而庄子之书故是超俗盖世之谈矣。《庄子注》
若夫任自然而居当,则贤愚袭情而贵贱履位,君臣上下莫匪尔极,而天下无患矣。斯迹也,遂撄天下之心,使奔驰而不可止,故中知以下莫不外饰其性以眩惑众人,恶直丑正,蕃徒相引。是以任真者失其据,而崇伪者窃其柄,于是主忧于上,民困于下矣。《庄子注》
葛 洪
葛洪之理想外则追求治国平天下,内则追求"神仙世界"。
果能登虚蹑景,云轝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先鬼有知,将蒙我荣,或可以翼亮五帝,或可以监制百灵,位可以不求而致,膳可以咀茹华璚,势可以总摄罗酆,威可以叱咤梁成,诚如其道,罔识其妙,亦无饿之者。《抱朴子·内篇·对俗》
抱朴子曰:清玄剖而上浮,浊黄判而下沉。尊卑等威,于是乎著,往圣取诸两仪,而君臣之道立,设官分职,而雍熙之化隆。君人者,必修诸己以先四海,去偏党以平王道,遣私情以标至公,拟宇宙以笼万殊。真伪既明于物外矣,而兼之以自见;听受既聪于接来矣,而加之以自闻。仪决水以进善,钧绝絃以黜恶。昭德塞违,庸亲昵贤,使规尽其圆,矩竭其方,绳肆其直,斤效其斫。器无量表之任,才无失授之用,考名责实,屡省勤恤。树训典以示民极,审褒贬以彰劝沮,明检齐以杜僭滥,详枉直以违晦吝。……匠之以六艺,轨之以忠信,莅之以慈和,齐之以礼刑。……使物无诡道,事无非分。立朝牧民者,不得侵官越局;推毂即戎者,莫敢惮危顾命。悦近以怀远,修文以招携。阜百姓之财粟,阐进德之广途,杜机伪之繁务,则明罚勑法,哀敬折犹。……淳化洽则匿瑕藏疾。《抱朴子·外篇·君道》
鲍敬言
鲍敬言主张"无君无臣",人人劳动自食其力,"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丰衣足食。"川谷不通,士众不聚",故不相并兼,不相攻伐,民"纯白在胸",朴实无华,逍遥自得,共享太平。
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汎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荣无辱。山无蹊径,泽无舟梁。川谷不通,则不相并兼;士众不聚,则不相攻伐。是高巢不探,深渊不漉,凤鸾栖息于庭宇,龙麟群游于园池。饥虎可履,虺蛇可执。涉泽而鸥鸟不飞,入林而狐兔不惊。势利不萌,祸乱不作;干戈不用,城池不设。万物玄同,相忘于道。疫疠不流,民获考终。纯白在胸,机心不生。含脯而熙,鼓腹而游。其言不华,其行不饰。安得聚敛以夺民财,安得严刑以为坑阱。《抱朴子·外篇·诘鲍》
夫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安土乐业,顺天分地,内足衣食之用,外无势利之争。操杖攻劫,非人情也;象刑之教,民莫之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抱朴子·外篇·诘鲍》
陶渊明
陶渊明向往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百姓"相命肆农耕",而"秋熟靡王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迳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棠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之一》
《列 子》
《列子》中的理想国是:"国无师长","长幼侪居,不君不臣","自然而已";"不耕不稼","不织不衣","有喜乐而无哀苦","百年而死,不夭不病"的人间仙境。
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列子·黄帝》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己无愆。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疠,鬼无灵响焉。《列子·黄帝》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偏。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列子·汤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