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绿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90|回复: 0

理念社区:另一种生活方式

[复制链接]
爱力 发表于 2013-10-28 15: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念社区:生活方式的“实验室”



在过去的几年中,“社区”这个词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当我们说到“社区”,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团结”、“合作”、“健康生活”、“归属感”等等。总之,真正的社区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安全的港湾,在这里,人们有“家”的感觉,每个人都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每个人都互相照料。而与这个愿望对比鲜明的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很多都在抱怨说自己很缺乏这种“社区感”。

有需求就会有行动,人们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于“社区感”的需求:有些参加民间组织的活动,有些加入宗教团体,有些则试着发展更广的社交网络。而那些希望每时每刻都为他们的价值观而活的人则会选择在“理念社区”生活。

1.jpg

什么是“理念社区”(Intentional Community)?理念社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强调社区感和合作意识的居住区;每个理念社区都由有着共同目标的人组建,他们会采用能够反映他们共同价值观的生活方式,以社区为单位生活在一起。理念社区可能处在乡间、郊区或城市,人们可能会住在同一栋建筑中,或者是分散在一片建筑群中。

理念社区有多种形式,包括公社、合作社、合作居住社区、寺庙和修行地、集体农场、转型城镇、生态村和生态社区等等。虽然在愿景和生活方式上千差万别,这些理念社区都是非常注重培养“社区感”的——在主流社会中很难找到的互帮互助和归属感。

虽然理念社区看起来像是崭新的概念,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倡导新生活方式的运动在过去两千年的人类历史中一直存在着。只不过因为教科书和主流媒体很少提及,所以这些概念在今天显得如此之“新颖”。

理念社区和传统的“部落”也有很大不同。虽然人类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以族群或部落为单位居住在一起,但是他们并没有刻意地去设计这些社区,只是“顺其自然”罢了。理念社区则需要经过精心的规划、维护才能延续。

16世纪,莫尔提出的“乌托邦”描述了一幅理想中的人类社会的画卷。虽然人们都习惯于将“乌托邦”看做是凭空杜撰、不可能实现的社会,但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尝试以不同的角度来反省当下的生活方式。而这也是所有理念社区的共同点:他们都有“建设更美好的世界”的心愿,而他们也承诺,让自己每天的行动都能反映出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期望。

因为新的理念社区总是针对主流社会中的不足之处而建立,因此理念社区的成员常常被有偏见的人们看做是“反叛者”、“不合群者”,甚至是“亡命之徒”。然而,虽然饱受争议,大多数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理念社区最终还是获得了社会的承认。
2.jpg

有关理念社区的常见误区误区:理念社区都是一样的。
解读:没有两个理念社区是完全相同的。
虽然他们都要求其成员有共同的愿景、能一起协作,很多理念社区也都共享土地和房屋,但是理念社区的目的和运作方式千差万别。
比如,有些社区的建立目的是共享资源,有些是为了创造家庭式的邻里环境,为了生态上的永续生活,或者为了和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生活在一起。
有些社区完全是世俗的,有些则是为了灵性的修行而走到一起。有些专注于人人平等,有些喜欢自愿的简朴生活,或是自给自足的生活。
有些理念社区则为外界社会提供特定的服务,比如帮助战争难民、收容城市流浪者或精神病患者。有些社区经营生态旅游场所,提供身心疗愈服务,或者是开办永续生活培训班等等,形式非常多样化。

误区:所有理念社区都是“人民公社”。
解读:人民公社(communes)只是非常丰富多样的理念社区中的一种而已,他们强调经济上的“共有”,所有财产都是公共的,所有收入都平均分配。但是绝大多数理念社区都不是公社性质的。

误区:理念社区的居民都是二十几岁的小年轻。
解读:绝大多数理念社区都是几代同堂的。比如在北美的几百个理念社区中,大多数成员的年龄在30到60岁之间,当然其他年龄段的也都有。甚至有专门为了倡导体制外的儿童教育,或专门为了养老而形成的理念社区。

误区:理念社区等于“嬉皮公社”。
解读:虽然有些今天存在的理念社区可以追述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风潮,但是他们绝大多数都不再认同嬉皮士的形象。而其实,很多人们熟知的“嬉皮士”的所谓“表面特征”,比如长发、鲜艳的服装、崇尚环保的理念,都已经融入到了主流社会中,已经不再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嬉皮士”的标准了。

理念社区的成员通常努力工作,热爱和平,注重健康(很多理念社区对于烟酒有严格限制、甚至完全禁止),关爱地球,并且重视家庭成员。他们中的很多在主流社会也有自己成功的事业。

理念社区的运动在历史各个时期都存在,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嬉皮公社只是理念社区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很短暂的一瞬。每个历史阶段的理念社区都有各自的特点,没有必要带着偏见将其相互类比。

误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就不存在理念社区了。
解读:事实上,很多那个时期形成的理念社区至今还在繁荣发展(比如苏格兰芬霍恩生态村、起源于丹麦的合作居住运动等等),而很多新的社区也在形成。随着全球各种社会问题的加剧,人们对于理念社区显示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兴趣。在理念社区基金会网站上,您可以看到部分理念社区的名录。但全世界的理念社区数量众多,尚无法完全统计。

误区:所有理念社区都设在荒郊野外。
解读:不是这样的。比如,在1995年的北美理念社区名录中,54%是在乡村,但是有28%是在城市中,10%同时拥有乡村和城市的基地。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中的理念社区正在涌现,比如已经成功运行20年的洛杉矶生态村

误区:理念社区通常有统一的政治信仰或者宗教信仰。
解读:在1995年的北美理念社区名录中,65%是没有任何统一信仰的,或者没有对此作出说明;只有35%表明了他们是基于灵性或宗教信仰的。
误区:理念社区大多由其领袖来管理。

3.jpg

解读:恰恰相反,因为强调“社区感”,大多理念社区以民主的方式来管理,决策大多是由达成共识或者投票方式来决定。
误区:理念社区的居民的想法总是相同的。
解读:虽然他们会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和愿景,但是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分歧仍然会出现。理念社区的目的不是要排除或压制一切冲突,而是学着怎么建设性地去化解冲突。

误区:理念社区大多有给人“洗脑”的倾向。
解读:加入和退出理念社区完全是自愿的行为,虽然有很少数的、有关虐待社区成员的报道,但那只是极端的反面例子;
真正的理念社区是崇尚包容和非暴力的,是宁静的生活住所,而他们对于其邻近的普通社区也会很友好。

误区:理念社区的成员没有什么隐私和自主权。
解读:隐私和自主权的多少在不同的理念社区里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有些社区中,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子,有自己的独立的事业和经济,在这些方面和主流社会的人没有什么不同。而在以灵性信仰为基础的理念社区中,隐私和自主权则会受到较多的限制。而也有更多理念社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社区运动中的一股很强的潮流就是“合作居住”,在这样的社区中,每个家庭都有我们通常认可的隐私和自主权。而在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中找到平衡点是很关键的——不管对于理念社区,还是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都是如此。

误区:理念社区的人们都很贫穷,生活资源很有限。
解读:不同的理念社区通常会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倡导自愿的简朴生活,其他的则对此没有限制。但是,他们通常都会谨慎选择自己利用资源的方式,以使其符合他们的核心价值观。
因为注重社区感,几乎所有理念社区都会强调共享一些不必要作为私有设施的资源——比如拖车、洗衣机、游泳池等等。但是,这种生活上的简约并不是经济上“贫穷”的表现,而是体验了人们内心对于彼此和对于自然的真切关怀。
至于财富积累方面,就和单个家庭一样,随着社区的成熟和壮大,其经济基础也会越发稳定。有些成熟的理念社区的生活设施完备,这都是得意于其成功的经营。

误区:理念社区居民都想逃避主流社会中的责任。
解读:人们选择居住在理念社区中,是因为这是一种与主流社会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人们在理念社区中同样需要承担一系列的责任,比如照看家人、维护房屋设施、外出工作、纳税等等。
而同时,理念社区成员通常觉得他们的生活方式比主流社会的更加充满关爱、更有满足感。而且因为能够和社区成员分享资源和技能,他们会腾出更多的空闲时间。正因为此,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融入到大的社会环境之中。其实,很多理念社区成员都在其社区之外有广泛的活动,也很可能是当地各种社会组织的成员甚至领袖人物。
提供有机会

更多信息理念社区协会《Communities》期刊在线阅读:http://communities.ic.org/back_issue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生命绿洲论坛

GMT+8, 2024-4-28 22:19 , Processed in 0.11498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