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绿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28|回复: 0

合作居住- 源自欧洲的居住新模式

[复制链接]
爱力 发表于 2013-10-28 16: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合作居住- 源自欧洲的居住新模式


背景合作居住(Coop housing)是一种新型的居住形式,20世纪70年代最早出现在丹麦和荷兰,以后迅速传播到其它北欧国家,迄今为止丹麦和其它北欧国家已有150个以上的合作居住社区存在。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社区关系的重视,这种居住模式已从北欧传到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并在美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在加利福尼亚、华盛顿、科罗拉多、新墨西哥等州共建成7个合作居住社区,另外在全美范围内尚有超过100个合作居住区处于规划建设阶段。
这种新的居住模式的出现和蓬勃发展,有其潜在的社会经济背景。20世纪下半叶由于社会的剧烈变革,个人和家庭的需要与现存的居住方式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分歧。家庭的核心化使得居住的发展主要是为核心家庭而设计的,然而与此同时老人、单亲家庭、独居者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许多人面临着照顾小孩、社会孤独,长期缺乏社会和经济支持的困难,这些过去通常是由大家庭提供、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1.jpg

在我们对充满自然田园诗意的生态村心生向往之时,总会有一丝遗憾——有太多习惯的事物难以舍弃,而自己居住的社区又有各种各样理念不同的人,很难在家附近找到一群愿意一起改变生活方式的朋友。其实并不是没有折衷的方法——“合作居住”(cohousing)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容易达到的“起点”。
其实在生态村当中,我们也会看到合作居住的影子,因为同样作为“理念社区”,生态村和合作居住社区都是非常强调“紧密社区关系”的。


什么是合作居住(cohousing)?作为“理念社区”的一类,合作居住是一种强调社区成员间合作关系的居住方式。在合作居住区中,所有居民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设计和维护工作当中,大家互相熟悉、互帮互助,每一个人都在社区中承担一定的职责、有自己的发言权。

合作居住的特别之处现代合作居住的理念起源于1960年代的丹麦。当时一篇题为“每个孩子都需要100个父母”(Children Should Have One Hundred Parents)的文章引起人们的共鸣,在1967年,50个丹麦家庭自发组建了现代的第一个合作居住区Sættedammen。

1980年代,建筑师Kathryn McCamant和Charles Durrett将合作居住理念带到美国,他们设计组建了美国第一个合作居住社区Muir Commons。他们也著有《Cohousing: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Housing Ourselves》等大众读物,获得广泛好评。现在,在很多欧美及澳洲国家,合作居住社区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

2.jpg
社区农园——美国新罕普夏尔的Nubanusit合作居住区

合作居住社区没有固定的“外形”,它可以在城市、郊区或者乡下,人们可以住在公寓楼或者独栋别墅中,他们通常有着各自不同的职业生活。但是在一个合作居住社区生活,你可以认识好几十个邻居,生活上出现种种问题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到得力的帮手;在有事外出时,能够放心地将孩子和宠物交给邻居照料;邻里间可以共用很多共享设施,甚至共享汽车,实践节能环保的同时,也为各自家庭减少开支;你的想法会被重视,正如你会倾听他人的想法一样。

合作居住的外观设计既会考虑到社交的需求,也会给人们留下私人的空间。每个住户当中,都包含有我们常见的普通居所的功能,但是人们却能一起享用共有的设施——比如广场、菜园、运动设施和社区中心。
合作居住的家庭可以是在同一条街道上居住的,也可以是围绕着一个公共区域居住,人数由几个人到六七十人不等。典型的合作居住社区包括20到40个家庭。

3.jpg
澳洲塔斯马尼亚的Cascade合作居住区

公共房屋(common house)是社区的核心区域,在这里通常会有很大的公共厨房和餐厅、休闲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客厅、工作坊和洗衣房。人们每周都在这里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会议、聚餐等等。
因为需要一起来照料这些公共设施,居民们之间会渐渐形成合作、信任和支持的意识。因为起初很重要的目的是让邻里间形成良好关系,所以几乎所有决定都是在大家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才形成的。

合作居住的六个关键特征并不是所有合作居住区都有以下这些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中每一个都能够将合作居住和其他生活方式区分开来:
  • 合作过程:居民们都参与到社区的规划设计中,这样,社区的设施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位居民的需求;
  • 社区设计:“社区”(community)是在合作居住中常常被强调的词语。建筑的外观要能够体现“社区感”(sense of community)。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城市中,这意味着邻里居住得比较紧凑、在一条街两边面对面居住,或是在共有空间边上围成一圈,每家人从窗户都可以直接看到社区中心等等。
  • 共有设施:它是对于私有设施的补充。上文提到的“社区中心”就是重要的共有设施之一。
  • 住户管理:住户自己管理自己的社区,自己承担很多社区维护工作。他们会一起准备社区聚餐、参加讨论会议、制定社区政策等等。
  • 民主决策制度:尽管一个合作居住社区可能由一两个核心人物发起,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加入,每个人都会根据他的专长和兴趣而承担起一些责任,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另一个的领导者,不可以由谁说了算。大部分决策由达成共识的方法而产生,实在无法做到时,也可以采取投票制。
  • 没有公共的社区经济:合作居住区不是其居民的收入来源,居民们都在社区外部工作,合作居住只是业余的生活方式。这和一些生态村有着很大的不同。

4.jpg
社区设计草图——美国Praire Onion合作居住

常见问题1. 合作居住和其他理念社区有什么不同?其他理念社区,比如生态村/生态社区,通常是由一群人生理念、世界观相近的人组成的,而合作居住的实践者往往只是对于“社区感”有着强烈的需求,其他方面的理念并不一定是非常一致的。
有些合作居住区会有共同的愿景或准则,比如分享资源、对人的多样性采取包容态度、为孩子创造安全的环境等等,但是他们通常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2. 合作居住会采用绿色建筑吗?大多数合作居住者的环境意识是很强的,所以常常会选用绿色建筑的理念来设计他们的住所,他们在生活中也会注意减少环境破坏。比如共享不常用的生活用品、共同照看社区有机菜园等等,合作居住者会在生活点滴中实践永续生活的承诺。

3. 合作居住者有自己私人的厨房吗?这个问题是人们有关合作居住问到的最多的问题。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厨房。但是社区中心也有共有的厨房,社区成员每周都会在这里进行几次聚餐,因为这是增强居民间联系的很好的方式。

每个合作居住区会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组织聚餐,但是一般来说,所有下厨工作都是由社区成员轮流“掌勺”完成的,而食材可以是直接来自社区菜园的新鲜美味。

4. 怎样发起一个合作居住区?对于欧美地区居民来说,合作居住区通常由几种不同方式形成:
  • 由房地产开发商发起,他们在设计规划时就会采用合作居住的理念;
  • 由一群有着共同信念的、需要社区感的居民发起,而他们有时也会和当地的房地产商洽询,来找到合适的合作居住地点;
  • 在已有的普通小区内,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工作形成“改进式合作居住”(retrofit cohousing)。
对于中国来说,改进式合作居住就是城市中最适用的方法了。

5. 什么是改进式合作居住(retrofit cohousing)?在国外,有很多共同居住区是新建的住宅区,住户的地理位置有特殊的排布,通常每家每户都和共有空间挨得很近;但是新建住宅区毕竟成本较高,城区新建住宅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所以有些人会用创造性的方法,将现有的小区改造成“合作居住”。

改进式合作居住的比较有名的例子是加州戴维斯的N Street共同居住区(N Street Cohousing)。发起这个社区的居民将原本的每家之间的栅栏拆除,创造出新的公共空间。现在N Street共同居住区有18个住户,共50多名居民,他们当中最年长的有85岁,而也有刚刚出生的婴儿。虽然在街边看起来,他们的房子和其他街区的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在屋后,他们原本被隔开的室外空间被连接起来,用来做儿童游乐区、社区菜园、花园,他们甚至拥有一个共同照看的鸡笼。社区居民每周都在一起聚餐几次,他们也一起决策和分担社区工作,甚至一起去度假。

5.jpg
N Street合作居住区,原本有围墙的后院变成了社区公共设施
合作居住对于中国的意义相比较看上去有些“高不可攀”的生态村、生态社区,合作居住对于中国人而言,算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走向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第一步。尽管这个概念也是个舶来品,但是这种生活方式却是人类出现以来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着的——不分地域和种族,我们的祖先都以族群为单位生活,只不过其谋生手段和管理方式与现代的合作居住有别。随着工业社会的普及,我们才被迫转变到以“小家庭”为单位、“互不干扰”地在城市中生活的状态。

所谓合作居住,很大程度上是鼓励人们重新拾起传统的智慧——和邻里更好地相处、共享资源、互相照料,这些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曾经是保障生命安全、维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而在今天,“社区感”对于健康的人性、融洽的社会来说也同样必不可少。

现代生活看起来很“便捷”和“丰富”,但是却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人情的冷漠、社区安全系数较低、生活用品不能共享因而资源浪费严重、独生子女的生活和社交能力差等等。而合作居住的理念对我们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我们不一定非要回到老家才有可能过一种“融入社区”的生活,也不一定要隐居乡间才算是过上对环境友好的生活。在城市中,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和一处合适的场地,花点心思改造原有的生活设施,大家一起协力建设一个互帮互助的、真正的社区,让生活更健康和绿色,其实不是那么难的。

我们在讨论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时候,也常常在下意识地说“社区”两个字。可是,没有真正紧密的社区关系,哪里来的社区支持农业呢?因为种种现实的原因,我们国家的CSA农场会员,大多还只是单纯的消费者,还远远没有能够真正地和农夫交朋友,更提不上和农夫坐在一起,像真正的同一个社区的成员那样去讨论大事小事的决策……我国的CSA会怎么发展,也要看我国是否会有一些真正有力的社区运动出现。

6.jpg
北伦敦永续居住社区之社区会议

合作居住,仅仅是范围广泛得多的“社区运动”的一小部分,它给了我们这些忙碌的人们及时的提醒——人与人、人与自然,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究竟应该是互不相干的个体,还是要成为社区的一份子?当我们抱怨身边的种种问题时,是不是有可能做些什么去改变它们?……
合作居住不是社会问题的万能药,但是世界各地在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们却已经对于上述问题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提供有机会

更多信息:理念社区协会http://www.ic.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生命绿洲论坛

GMT+8, 2024-4-28 01:38 , Processed in 0.0883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